要学会“做减法”,使标题信息易于接受。例如,“我校××杯第八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落幕”,可以改为“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落幕”,既简短,也突出了主要要素。校园活动、竞赛的新闻标题尽量不要出现企业的冠名,避免商业化的嫌疑。“我校”过于主观,多采用中性的“校”。“第几届”“决赛”等词语并不是核心信息,不必出现。竞赛结束,决赛自然也结束了,不需重复。
校园网新闻一般不用“召开……会议、举行……典礼(仪式)”的标题,尽量避免使用“胜利”“隆重”“圆满”“成功”等词汇。比如,“学校隆重召开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研讨会”可改成“国内外专家齐聚××大学研讨国际合作平台建设”后立刻生动了许多。
很多校园新闻标题中看不到“人”这一要素。比如, “我校多措施加强冬季食堂饭菜保温工作”,可改成“学校贴心服务确保师生吃上‘暖心饭’”,既让人看到了师生这个受益群体也就是“人”的因素,也让传播效果更加接地气、更加柔性。
所以,在信息海量、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新闻标题要突出传播性,第一时间吸引读者。但我们也要避免做“标题党”,炒作、制造耸人听闻的噱头只会产生负面的传播效应。
新闻稿尽量避免在新闻末尾增加主观阐述和无价值的议论。比如,“这次活动(竞赛、会议),对……具有重要意义,必将大力提升……为我校…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”。导语开头也存在同样问题,有的记者喜欢用目的状语“为了……”引领,然后介绍活动、会议的意义。活动、会议是否取得成功,应该以新闻事实呈现,让新闻事实说话。写出气势如虹的评论排比句其实比如实叙述更花费精力和时间,但并不符合规范。
校园新闻报道只需列出主要人员,不必一一列举出席人员。现在有的稿件导语只见领导、出席人员,主要信息完全淹没在职务、职称介绍之中。另外,有的稿件中领导开口就是“重要讲话”“指示”,参加活动就是“莅临”“亲临”,调研走访肯定是“顶着烈日”“冒着严寒”“百忙之中”。这些词语和叙述方式会显得“仙气”太重,假、大、空,不符合新闻报道朴实、具体的风格。
校园新闻网有两种选题出现频率较高:一种是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,还有一种是科研方面取得成果的报道。但这两类稿件写作也存在一定问题:
现在很多校园典型人物报道仍然是脸谱化、雷同化的报道模式,把一般性成绩拔高为“零的突破”“国内首创”“填补空白”,读者看完一篇报道,都会觉得人物“似曾相识”。比如,类似行政人员加班加点,教师带病上讲台的报道不要夸大,一方面会让人感觉选题缺乏人文关怀,另一方面也与相关法律冲突,容易引起争议。
某校园新闻网上的一则报道:“校长××一行考察了电气学院新办公楼建设使用情况,实地参观了学生实验室、各系部教师教研室、辅导员办公室、学生活动室,并与实验室师生亲切交谈。随后,在电气学院会议室听取了电气学院工作汇报”。这句话中,“电气学院”“实验室”在句内反复出现,语言啰嗦。
成语简洁凝练,有固定的结构形式,有时运用到稿件中,能够丰富新闻语言,增强叙述的生动性。但新闻稿成语的选择既要准确,也要把握好度,不可错用、滥用。比如,一些稿件里用“七月流火”来形容夏日的炎热,用“位列三甲”来表示在活动和竞赛中获得前三名,把“灯火阑珊”等同于灯火辉煌,这都是写作者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。
新闻不“动”,就不算新闻。而且,相对于抽象的形容词、副词,动词更有利于清晰再现新闻场景。新闻稿中可以适当选用形容词,但副词最好别和读者“见面”。来看某校园新闻中一则比赛报道的案例:
夺冠后,替补席上的运动员十分兴奋。(修改前)
夺冠后,替补席上的运动员都跳离了座位,冲向了场上的××,将他压在身下,有人拍他的脸,还有人踢他的腿。(修改后)
修改后的稿件明显比修改前充满“动感”。
前者“十分兴奋”这个副词和形容词的组合,主观性强,也很抽象,后者通过动词描述,新闻变得生动客观了。